“0.3 % 的居民净资产占比,决定了加密货币寒冬对美国消费的冲击几乎可忽略不计。”——高盛最新报告
一、市场下行,数字资产缩水约 1 万亿美元
自去年底高点以来,全球加密货币总市值由 2.3 万亿美元 一路下探至 1.3 万亿美元 附近,蒸发规模接近一万亿美元。按照链上数据及交易所持仓推测,美国居民约占全球加密市场的 30 %,这也意味着约 3,000 亿美元 账面财富被“卷走”。乍一看数字惊人,但与美国经济总量相比,这一数字是否真的举足轻重?
二、为何高盛称影响“非常小”?三大核心原因
1. 家庭净资产基数高达 150 万亿美元
加密货币暴跌后,美国家庭净资产仍维持在 150 万亿美元左右。简单换算,数字资产权重仅为 0.3 %——远远低于股票 33% 的占比。正因此,高盛经济学家在报告中直言:
“股价波动才是居民净资产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加密货币充其量只是边缘变量。”
2. “财富效应”传导有限
传统研究表明,股票每贬值 1 美元,消费减少 3 美分。此逻辑下,加密资产也可套用类似比率,却因总量太小而难以掀起波澜。量化来看:
- 蒸发 3,000 亿美元账面财富
- 潜在消费削弱 ≈ 90 亿美元(3,000 亿 × 3%)
在美国 26 万亿美元的金砖级经济体量面前,90 亿美元仅是 GDP 0.03 % 的微弱波动。
3. 加密人群以“高净值”与“科技极客”为主
进一步拆解人群画像,加密持仓人群中高净值与新锐科技群体占比高。该群体对传统消费弹性本就较低,且部分人已在牛市高位完成套现或换仓。因而在当前阶段,链上钱包浮亏并不会立即转化为“减少星巴克订单”或“推迟买车”的显性开支收缩。
三、美国股市才是消费链路的“动力引擎”
与加密市场的边缘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美股才是居民消费支出的 主引擎:
- 总量:美股占家庭净资产 33 %,远超数字资产的 0.3 %
- 跌幅:标普 500 指数 5 个月回撤让家庭净资产减少 8 万亿美元
- 效应:按 3 %“财富系数”估算,或拖累 2,400 亿美元消费支出
如此看来,真正需要担心消费放缓的是“股票资产波动”,而非“加密货币崩盘”。
四、延伸阅读:哪些场景加密资产能间接影响经济?
尽管直接冲击有限,加密市场仍可能在以下 三个信道 对经济生态产生折射:
- 加密概念股:矿机厂商、交易所、支付平台等上市公司股价,与比特币走势高度联动,进而影响投资者情绪及资产负债表。
- 金融科技信贷:部分初创借贷平台以加密资产做超额抵押。币价暴跌会触发补充保证金或清算,风险随信贷链条外溢。
- 创业融资热度:区块链与 Web3 投融资曾占美国 VC 金额 6 % 左右,熊市会让种子轮与后期融资增速同步放缓,间接抑制资本开支。
这些渠道目前在宏观层面体量尚小,但若加密市场未来攀升至 GDP 的比例性规模,传导机制就会随之放大。
五、常见问题(FAQ)
Q1:既然加密损失不大,美国消费为何还会放缓?
A:消费放缓主因是 高通胀+加息 的组合拳,降低居民实际收入与信贷意愿,并非加密资产诱发。
Q2:美国家庭真的“加杠杆炒币”吗?
A:根据美联储 SCF 数据,直接借贷投资加密资产的家庭占比 <1%,且多为高净值群体,杠杆风险可控。
Q3:加密熊市会不会像 2008 年次贷那样引发系统性风险?
A:目前加密资产 缺乏大规模衍生品结构化产品 作为摔杯信号渠道,且大部分交易所已实施实时清算,避免了传统银行的层层嵌套杠杆。
Q4:持有比特币对个人理财有什么启示?
A:维持 资产配置多元化,把加密仓位控制在可承受亏损范围内(一般建议 <5 % 总资产),并配合美元理财、债券与指数基金平衡波动。
Q5:熊市底部到了吗?
A:没有人能够精准预测底部。可考虑量化 分批买入+定投 策略(DCA),用时间换空间。
Q6:普通人如何跟踪主流加密市场情绪?
A:关注链上数据(活跃地址、交易所流入流出量)、巨鲸转账、开发人员活跃度及宏观利率环境四大维度即可。
六、结语
一句话总结高盛的观点:加密货币市场的「千亿级缩水」听上去吓人,但放在 150 万亿美元的美国居民净资产 池子里,不过是显微镜下的涟漪。真正需要紧盯的仍是 股票资产、利率动向 及 通胀预期。对于投资者而言,把这些宏观拼图拼在一起,才能看清下一步的投资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