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币圈富豪”到首次极地轨道:他竟颠覆了我们对太空旅行社交体验的认知

·

早在 2000 年初,我还是个拿着望远镜的小孩时,就把每一次载人航天任务当成节日——航天飞机联盟号、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商用 Dragon 飞船,甚至是贝索斯和布兰森的亚轨道跳跃。当第 162 次任务的尾焰在 2025 年春季再次划破天空时,我却第一次被一个中国裔加密货币富豪——王淳 (Chun Wang)——刷新了对“太空视角共享”的全部想象。

极地之旅:超越传统观光

大多数人热心讨论 Katy Perry 的 10 分钟蓝源飞行,而我更想带你把目光投向一个 3.5 天的轨道任务:Fram2

“没人替我们看南极和北极”,王淳在发射前解释,“我只想拍到水冰与陆冰前所未见的真实纹理。”

从太空实时吐槽:Starlink 激光网络的威力

Dragon 自带的 “Plug-and-Plaser” 终端,通过每周绕地飞行、仅 600 km 高度的 Starlink 卫星激光链路,让轨道舱瞬间变身 Wi-Fi 热点。NASA 的 ISS 中继卫星 TDRS 总带宽 4–6 Mbps;而 Fram2 测试当天,理论峰值 100 Gbps,实测 1 Gbps。如果数字太抽象,请看体验表现:

👉 像刷朋友圈一样逛宇宙——你也想试吗?

那么,究竟“看见了”什么?

Day 2:镜头扫过俄罗斯新地群岛时,王淳一句“冷战时最大氢弹在这爆炸”让弹幕瞬间爆炸。
Day 3:在佛罗里达上空的轨道上,Mikkelsen 指向肯尼迪航天中心:“我们就是从那儿离家,现在俯瞰回家之路。”
返航前 30 秒:王淳把镜头对准点火减速的推进器,喷射节奏配合心跳,弹幕只剩一个词——“震撼”。

“轻度冒险”与深空未来的一次彩排

说 Fram2 只是富豪太空野餐并不公平,它把商用飞船的潜力拆开展示:

这些都让 商业航天极地载人任务实时社交直播三个关键词在搜索引擎里交织出新一轮的流量洪峰。

FAQ:关于 Fram2,你可能想问

  1. Q:王淳到底是哪国人?
    答:生于中国,现为马耳他公民,拥有多重国籍背景。
  2. Q:这条极地轨道安全吗?
    答:历史上卫星频繁飞过,但是载人首次。NASA 与 SpaceX 提前动用辐射模型,确保剂量不超标。
  3. Q:1 Gbps 是噱头还是真能用?
    答:直播与多路 4K 上传全部成功,断线仅出现 2 次,每次 < 15 秒,平均速率 967 Mbps。
  4. Q:这趟飞行值多少钱?
    答:SpaceX 未公开,行业推算整船包机 ≈ 1.3–1.8 亿美元,含训练与保险。
  5. Q:未来普通人能上吗?
    答:SpaceX 已经把 Dragon 座位卖给 Axiom SpaceNASA Gateway 二期与多位私人客户;技术已通,只剩钱包厚度。
  6. Q:NASA 真的要关掉 TDRS 吗?
    答:不再接受新用户。2030 年以后 ISS 退役,新的科学卫星全部改用商业激光或 Ka 波段网络。

结语:下一个按键在谁手里?

当王淳和他的三位旅伴坐着救生筏、微笑自拍时,他们不仅完成了第 163 次载人飞行,还把“太空内的即时表达权”交给了每一位地球网友。这一刻,商业航天的通信边界被重新定义:只要有一条 Starlink 激光链路,你无需是 NASA 宇航员,也能秒发 4K。

👉 准备好点开“太空直播”按钮了吗?

在评论区写下你最想从太空喊给地球的一句话吧——说不定下一班 Dragon 就在喊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