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像极了“打工人瞬间梦想成真”的故事,却在7个月后演变成一场法律拉锯战:把错误汇款的2亿新台币花掉,真的需要全额归还吗?
错误汇款始末:从100澳元到1,047万澳元
2021年5月,澳洲用户 Thevamanogari Manivel 原本只需在 Crypto.com 领取100澳元的促销活动退款。然而后台工作人员在 加密货币交易所 的系统里,把账户号码误填成金额字段,瞬间将 1,047万澳元(约2.1亿新台币)打进了她的钱包。这样的 牛市红利 并未伴随涨跌幅,却像空投般砸中了她。
整整7个月过去,直到2021年12月例行审计,交易所才惊觉账目异常。彼时,比特币价格已从当年高点回撤30%,而Manivel的资金链早已“变现”:
- 1,010万澳元转入多个银行账户
- 135万美元购入墨尔本豪宅,登记在妹妹名下
- 剩余部分据传用于投资 比特币挖矿 与NFT
这一操作几乎成为教科书级的“套利”案例,只不过资金来源并非市场差价,而是 交易所错误转账 带来的意外横财。
交易所追讨:为何先告“妹”而非“姐”?
在法律文件中,Crypto.com并未直接点名Manivel本人,而是把矛头指向她的妹妹——豪宅产权持有人。原因在于澳洲法院通常先针对“可识别资产”执行保全,而在妹妹名下的豪华别墅正好提供了清晰的标的物。
- 2022年3月1日起算利息:法院已下令按年化5.25%计算
- 135万美元本金+利息:目前总额逼近150万美元
- 尚未对其他1,010万澳元转出款进行裁决:后续或再提诉讼
对于持币观望的散户而言,这场乌龙凸显了一个潜规则:在加密世界里,一旦资产脱离交易所,对方与司法机关要追讨需跨越管辖、破产、混币等多重关卡,但能全额追回的概率依旧存在。
案例延伸:交易所出包并非个例
历年 加密货币交易所错误转账 盘点:
- 2019年OKX误转150万美元USDT给“段子手”用户,隔日协商退回
- 2020年ShapeShift多空对冲脚本Bug,内部损失200万美元
- 2021年BlockFi促销年化误植为1000%,大量用户套利后平台关停提款迫使回滚
上述事件里,牛市行情 的高活跃量让交易所屡次踩到系统脆弱点;而牛市退潮后,留下的却是漫长的法律与信用账单一地鸡毛。
为何需要审慎看待“天上掉下的比特币”?
Manivel的故事并非鼓励盲目“白嫖”。根据澳洲《不当得利法》,任何人收受明显超过合理范围的款项,若无法证明善意取得,都需原额返还甚至加算利息。换句话说,加密货币监管 越来越重视 KYC 与链上溯源,过去靠 混币器“清洗”路径正逐渐失效。
投资者的三条核心提示
- 大额存款立即复核:大额入账后先截图留存,24小时内主动与交易所核对
- 避免随意离场:若发现异常,切勿将加密资产转至 CEX 之外,防止被视为“协助转移”
- 法律先行咨询:涉及跨国资产时,第一时间联系当地律师,知晓 区块链证据 采信规则
常见问题与解答(FAQ)
Q1:交易所出错打款,用户必须退吗?
A:绝大多数司法区都适用“不当得利”原则,需原额返还。即便数字资产已成功提现,仍可能被强制执行。
Q2:若已经把误转的币卖了,需照市价赔付还是原币退还?
A:通常按价值时点计算:法院判决时会折算为法币金额,用户需按金额返还,不一定是原加密资产。但若币价后来暴涨,依然按原价值支付。
Q3:交易所疏忽导致用户错失行情,能否反向索赔?
A:除非能举证交易所存在重大服务过失且造成可量化经济损失,否则很难索赔成功。多数服务协议都把因系统错误导致的机会成本排除在赔偿范围之外。
Q4:“混币”过就无法追查吗?
A:随着链上分析工具升级,加密货币合规 门槛提升,KYC 源头与转出地址关联度日渐透明。大金额混币反而容易引起监管机构关注。
Q5:如何避免自己成为“被告”?
A:立即联系客服、保留所有交易哈希及聊天截图;绝不可将资金再度拆分或购买难以清算资产(房产、艺术品),降低被动资产冻结的概率。
Q6:站在防御角度,普通人如何管理加密资产安全?
A:启用硬件钱包、分散多家中心化交易所、为高额资产购买保险产品并建立多重签名机制,都是降低操作风险的 加密货币安全 最佳实践。
风险启示录:当牛市狂欢落幕,留下的皆是账单
牛市顶峰时,市场交易量放大百倍的另一面,是后台系统被“秒杀”频出的缝隙。Manivel一纸错误转账看似偶然的 牛市红利,实则是一道监管与合规的试金石。
如果你也在市场高波动中从事高频或套利操作,务必随时记录出入金截图与链上哈希,万一某天凌晨邮箱里出现“系统异常”邮件,你才知道那一串串字符背后,是人性的考验也是制度的警钟——
👉 点击了解年前最受关注的加密货币安全自查清单,或许能省去未来诉讼的百万代价。
把握节奏、固化证据、合规先行,才是穿越熊牛最稳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