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读懂加密估值:从比特币到 DeFi 的核心模型

·

加密货币估值一直是热议焦点。从早期“昂贵老鼠药”的标签,到如今被传统基金纳入多元投资组合,加密资产正经历成熟市场的价格发现。下文用最简明的语言拆解三大主流资产类别——基础加密货币、智能合约平台与去中心化应用——的估值逻辑与实操方法,帮助你快速建立加密估值框架。


一、如何评估基础加密货币:BTC 为核心案例

1.1 总可服务市场(TAM)思路

1.2 存产比(S2F)模型

1.3 梅特卡夫定律 & 挖矿成本模型

👉 查看比特币实时稀缺性与活跃地址变化,抓住多空关键信号。


二、如何为智能合约平台定价:ETH、SOL、ADA 等五大维度

2.1 交易成本=现金流视角

2.2 宏观类比:数字经济体法币

2.3 关键链上指标导航

  1. 日均活跃地址
  2. 总锁仓(TVL)
  3. 开发活跃度(GitHub 提交、生态基金投入)
  4. 节点数 & 质押率
  5. 代币通胀/销毁曲线(白皮书权重)

将以上指标横评,既可过滤叙事炒作,也能判断“原生代币”对生态的捕获能力。

👉 一键对比主流公链 TVL、活跃地址、销毁率,实时筛选 Alpha 资产。


三、怎样去中心化应用(DeFi)估值:实战财务比率

3.1 DeFi 原生指标

3.2 DCF 亦可落地

选择固定收益类协议(如借贷池、衍生品保险库)时,可将其所产生的稳定费现金流折现;风险在于锁仓资产的投后敞口剧烈波动,故需额外“清算压力”情景模拟。


四、Tokenomics:打通三类资产共同框架

同一链或协议中,Tokenomics 决定供给增速、激励结构及价值捕获深度。阅读白皮书时抓四个核心变量:

  1. 初始分配(团队、投资人、社区、国库释放曲线)
  2. 通胀/通缩机制(区块奖励、费用销毁、回购销毁)
  3. 质押收益与锁仓期限(APR 与解锁周期直接决定抛压)
  4. 治理权范围(代币是否享有费用分成、协议升级投票、分润吸收)

五、常见疑问 Q&A

Q1:初学者如何快速区分“高估值”与“被高估”?

A:把同样赛道的可比项目横向列指标(TVL、收入、流通市值、完全稀释市值),若收入增速落后市值增速 3 倍以上,且缺少烧币或弱锁仓机制,即很可能被高估。

Q2:听说质押收益高于 20% 就要警惕“泡沫”,这合理吗?

A:不能单看“年化”数字,更重要是“收益来源”与“可持续性”。若收益来自协议收入与手续费,高质押率反而增强正循环;若主要靠增发补贴,高 APR 就是潜在抛压信号。

Q3:BTC 的 S2F 与挖矿成本模型经常背离,多看哪个?

A:长期以 S2F 为参考周期,着眼库存稀缺;短周期看挖矿成本,矿工投降与开机价是价格底部判因。两模型叠加使用,捕捉不同时间维度的背离。

Q4:智能合约平台中,TVL 与链费收入哪个更重要?

A:同步观察“TVL/链费收入”效率指标。如果 1 美元 TVL 仅带来 <0.05 美元年化链费,则价值捕获极弱,容易陷入“资金搬家”式流失。

Q5:DeFi 国库收入萎缩怎么办?

A:重新审视费率结构及竞争格局。可预计两种路径:一是通过治理提案提高费率或转向动态收费;二是引入新功能(衍生品、跨链桥、质押再贷款)创造额外收入流。

Q6:我应该把所有研究时间花在估值模型上吗?

A:30%时间精修数据模型,70%时间理解应用真实场景与技术迭代。估值只是“尺子”,真正的价值来自需求端的真实使用与协议护城河。


把上述框架拆解为操作清单,每天比对三步:比对关键数据 → 标出异常值 → 回归 Tokenomics 源头思考差异。坚持一个周期后,你会发现“高估值警报”跟“低估黄金坑”,都开始变得有据可循。祝你在下一轮牛市踏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