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加密市场再进一步:OTC发牌与STO成为募资新引擎

·

关键词:香港、虚拟资产、OTC牌照、STO、证券型代币、Web3、中国资本、亚洲市场

监管落地在即:OTC“找换店”牌照制度呼之欲出

OSL集团财务长胡振邦近日对大公报透露,经过4月公众咨询后,香港政府短期内即将推出加密货币场外交易(OTC)商的发牌制度。与现有交易所牌照不同,该制度由海关统一管理,重点解决两大痛点:

过去无牌照的“找换店”可能只开放比特币以太坊交易,稳定币USDT等暂时受限。业内普遍认为,这层监管的落地将进一步细化香港加密生态的合规版图,为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提供“看得见的安全感”。

👉 想第一时间获知牌照生效时间与申请细节,请点击此处查看最新动态

香港为什么有望坐上亚洲加密“头把交椅”?

1. 政策组合拳优势

2. 金融基础设施

香港的银行业对加密资产格外友好。胡振邦提到,许多中资金融机构已主动为加密基金开绿灯,解决了过去在全球其他城市屡屡碰壁的开户难题——这一点正是东京、首尔目前难以匹敌的关键差异。

3. 人才与资金汇聚

作为传统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聚集了律师、会计师、风控、合规、开发者等多维人才,形成了端到端的加密服务产业链,为本地项目提供一站式落地支持。

STO:港版“募资新物种”的崛起

除现货交易外,证券型代币(STO, Security Token Offering)成为胡振邦眼中的下一波红利。

一旦法规进一步向散户放松,STO 有望与IPO、发债形成“三足鼎立”的募资格局,让中小企业拿到“更低门槛的国际资本门票”。目前港交所首家持牌平台已提交基金代币发行计划,更多案例正在排队观望中。

现实检视:ETF交易量仍显“青涩”

理想虽丰满,数据仍冷静。根据HODL15Capital统计,截至上周末,香港比特币现货ETF仅靠4,064枚BTC撑起约2.82亿美元的体量,远逊美国同行,显示流动性和深度还有成长空间。市场需要时间验证:政策红利能否持续转化为资金流?

👉 深度解析香港与欧美ETF持仓差异,洞察下一轮大资金入场节奏

未来18个月观察重点

  1. 过渡期豁免结束后,非持牌OTC商是否被清退?
  2. STO散户交易细则落地时间点、投资门槛、账户隔离标准
  3. 两地互通——中港监管沙盒能否打通,让STO项目直接触达内地资金
  4. 再保险产品亮相:保险机构是否愿意为带牌照的STO项目提供托管与风险对冲服务

常见问题 FAQ

  1. Q:牌照生效后,现存OTC“找换店”还能营业多久?
    A:业界估计有6-12个月豁免期,逾期未转正者必须关停或转型。
  2. Q:个人投资者可以参与STO吗?
    A:目前仅限专业投资者,但监管层正研究放宽资格条件,预计最快2025上半年向散户开放部分低杠杆项目。
  3. Q:申请OTC牌照预计需要多少费用?
    A:官方尚未公布金额,参照交易所牌照经验,包含审计、系统托管与保险成本,预算上限约为300-500万港币。
  4. Q:如果持有稳定币(USDT/USDC)在钱包里,会不会受影响?
    A:只是持有不受影响,但若通过香港本地“找换店”兑换法币,则交易对手方必须已持有OTC牌照。
  5. Q:STO与传统IPO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A:STO发行门槛更低、时间更短,且全天候24小时可交易,股票则需遵循T+2交收与交易所固定时段的约束。
  6. Q:中资金银行为加密机构开户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A:基本三件套:公司牌照、持牌交易平台合规证明与AML政策手册,部分银行还会要求受益所有人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