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空渐远 美股情绪全面回暖:降息、AI与七巨头共振

·

全球资金正在重新审视华尔街。特殊收购(SPACs)的再度活跃、比特币刷新高点、英伟达市值飙破 3.8 万亿美元,以及美联储降息预期的重燃,四股力量交织,推动标普 500 直指历史收盘纪录。

市场与政策:坏消息反而成了好消息?

过去一段时间,令投资者紧绷的关税、失业、利差,乃至中东地缘局势,都在过去两周出现“最坏假设破灭”的迹象:

投资人开始把“坏消息”读成“政策托底”,正如野村宏观团队所言:“当宏观逆风被政策宽松抵消,市场会率先定价二次上行。”

三大核心推手:AI 叙事、七巨头与潜在降息

  1. AI 资本开支仍在加速
    云厂商、半导体龙头、软件 SaaS 集体上调全年支出,表明 AI 需求并未见顶。
    👉 一文看懂 AI 赛道核心指标,三年回报百倍的逻辑何在?
  2. 七巨头重获资金青睐
    年初被质疑估值过高的大型科技,在二季报前成功“杀回”机构资金前十重仓。
    仅 6 月最后两周,七巨头 ETF 的净流入就超过 120 亿美元,跑赢大盘 6 个百分点。
  3. 提前降息催化估值修复
    利率期货隐含的 9 月降息概率从 5 月底的 47% 飙升至 72%。历史统计显示,在非衰退式降息周期启动后的三个月,科技股平均可再涨 12%-15%。

法庭上演的“情绪反转”剧本

Granite Bay Wealth Management 投资长 Paul Stanley 的最新备忘录指出:

“市场正在奖励一切不确定性的边际下降。在本轮反弹中,最大的确定性来自两股力量:联储更快转向鸽派,以及贸易谈判与中东局势披露的“停战”信号。”

如果把今年 Q1 的波动性峰值与第一财经恐慌 & 贪婪指数做对比,会发现二者在 4 月同步“降温”——当恐慌指数跌破 30,贪婪指数越过 65,资金开始回补风险资产。

下一幕催化剂来自哪里?

当“负面催化剂”逐一消除后,话题需要转向“正面因素能否接力”。我们梳理了近期最被机构提及的 4 张关键牌:

👉 立即追踪 7 月 FOMC 决议关键节点,一键加入实时提醒

FAQ:市场回暖后的 5 个高赞疑问

Q1:降息真的利好美股吗?历史上有没有反例?
A:过去 40 年,非衰退式降息中,标普 500 三个月内上涨概率高达 82%。唯一的反例是 2001 & 2008 衰退场景——当时盈利下滑速度大幅快于降息节奏。本轮盈利下修幅度远小于前两次危机,因此更倾向延续上行。

Q2:AI 概念已经炒了两年,现在上车会不会太晚?
A:从“概念”到“业绩”的临界点通常表现为:CAPEX 增速 > 收入增速,但净利润增速 > CAPEX 增速。数据显示,当前仅 30% 的 AI 龙头符合该条件,意味着多数赛道票仍处进攻窗口。

Q3:SPACs 回归会不会制造新一轮泡沫?
A:与 2021 年不同,当前 SPACs 的并购标的多为轻资产 SaaS 或专用 AI 服务器公司,净资产规模更小,收购溢价率已从 350% 回落至 80% 以下,泡沫风险显著可控。

Q4:七巨头的估值是不是已经透支未来三年增长?
A:以 25 倍 2025E P/E 为基准,七巨头合计净利 CAGR 26%,PEG 约 0.96,仍低于全球科技股均值 1.3。若降息兑现、利率中枢下行 50–75 bp,估值溢价可以消化。

Q5:普通投资者如何对冲潜在地缘黑天鹅?
A:两条路径:一是买入 2–3 个月 VIX 虚值看涨期权作为保险,成本低;二是在 ETF 层面逢低增配亚太、欧洲 AI 供应链,分散单一市场政策风险。

尾声:做时间的朋友,还是波动的朋友?

当“最坏假设”被证伪,市场就剩下一道简单选择:在恐惧里精挑细选价值,还是在贪婪中追赶趋势?

历史反复验证,趋势与周期的重迭期总是太短,但并非不可及。关注三大关键词—— AI 业绩验证、联邦利率路径、七巨头内部轮动 ——就能捕捉到下一次贝塔与阿尔法叠加的黄金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