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加密货币政策再升级:稳定币首次纳入全面监管

·

韩国金融当局正在悄然筹划一场行业地震。金融服务委员会(FSC)副主委金素荣日前透露,下半年即将落地的新一轮《数字资产法》将把稳定币监管纳入国家级框架,并同步升级交易所透明度、用户资产隔离与赎回权保护。消息一出,“韩国加密货币”“稳定币监管”“韩国交易所”瞬间登上全球媒体热搜。

一、从冷钱包到全生态:监管半径大幅扩张

2022年通过的《第一项数字资产法》主要针对交易所用户资产隔离:至少80%的加密资产必须存放在冷钱包,以防挪用。如今,监管层意识到,仅靠冷钱包隔离已无法应对新风险:

因此,下半年立法趋向“全产业链监管”,覆盖发行、交易、托管、赎回四大环节。

关键词自然融入

韩国加密货币生态活跃但隐性杠杆高,强化稳定币储备审计既是需求也是必然;监管框架升级后,「韩国交易所」挂牌流程将可视化,用户能够用链上浏览器实时核对项目披露,进一步夯实投资者保护

👉 一文看懂全球监管风向,抢先布局下一轮行情机会

二、稳定币篇:储备、赎回与国际对齐

从USDK到KRWb,以韩元计价或以美元计价的稳定币在韩国的日交易量已突破45亿美元。FSC此次重点借鉴国际结算银行(BIS)与FSB最新指引:

  1. 储备资产“高流动性”硬性要求:现金及短期国债比例≥90%,商业票据被禁止。
  2. 每日披露+审计:交易所需发布实时储备快照,并接受“四大”会计事务所季度审阅。
  3. 用户无条件可赎回:24小时内完成链上到法币兑付,不得设置赎回门槛或延迟。

若不满足以上条款,稳定币将被列为“高风险加密资产”,在韩国交易所限制交易或直接下架。

场景化案例

假设某交易所A发行A-KRW稳定币,此前其储备包含35%的企业债券。新规实施后,A必须在90天内将企业债置换为短期国债,否则将面临下架风险,二级市场流动性骤降,套利者将被迫转向合规度更高的新发行稳定币。

三、交易所上市机制优化:告别“水军投票”

过去,韩国交易所的新币上架常以“社群票数”作为决定因子,大量“僵尸账号”刷票导致优质项目被埋没,空气币横行。新规在透明度维度提出三重改革:

对于持牌韩国交易所而言,过度“炒上新”既拉高用户交易成本,也可能因监管失误被罚款。新规将通过披露标准严控杠杆产品上线速度,降低市场动荡几率。

四、税收延期:双刃剑还是缓冲垫?

原定2022年启动的加密货币收益税(20%)历经两次推迟,现计划再次从2025年延后至2028年。此举表面上看是“减负”,实则有多重考量:

然而,推迟税收也可能被诟病为保护资本利益。未来三年里,政策窗口将倒逼项目方提供更多链上透明度,否则一旦2028年正式纳税,所有交易记录都将被税务局回溯稽核。

👉 深度分析延迟征税三年后,散户与机构的操作空间

五、投资者 FAQ:关于韩国生态,你最关心的六大疑问

Q1:韩国交易所稳定币真的会全部符合储备比例要求吗?
A:所有在岸交易所必须同步披露链上储备截图与会计所报告,若审计发现少于90%现金或国债,将在10个交易日内接到整改或下架通知。

Q2:如果我在韩国交易所持有美元稳定币,赎回会不会换成韩元?
A:不会。平台将以等值美元直接转账到绑定美元账户;没有美元账户的用户,可选择韩元代付,但汇率依当日市场中间价折算,无需对应加密货币交易。

Q3:冷钱包比例从80%提到100%了吗?
A:暂无,新规仍维持80%的最低底线,但交易所必须提交月报加签核由审计复核;一旦发现异常交易导致热钱包比例短暂提升,须在24小时内补足冷钱包额度。

Q4:韩国散户还能用100倍杠杆合约吗?
A:杠杆上限后续或在30倍以内,FSC已要求各大交易所提交测试版风控模型。不过,考虑到韩国散户极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具体倍率可能在政策试运行阶段逐步公布。

Q5:链上衍生品(期权、永续合约)会被限制吗?
A:不会禁止,但必须纳入“上市白名单”。即智能合约需通过安全审计并披露所有风险参数,才允许在韩国交易所报价。

Q6:税收延后三年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利大还是弊大?
A:短期内提高留存收益,并给散户留出准备成本凭证的时间;然而一旦2028年正式执行,过往交易将被追溯,逃税成本反而更高。正确使用链上记账工具提前布局,才是核心。

结语:监管的终点不是扼杀,而是重塑信任

韩国加密货币生态“热钱”与“高波动”并存,FSC三步走——冷钱包隔离→上市加速器→稳定币储备透明化,实质是政府与市场共同构筑的信任杠杆。三步全部到位时,全球投资者将由“炒作韩国”变为“长期持有韩国资产”,这才是韩国加密货币政策最终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