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副总裁李波:稳定币监管已成全球焦点,渐进式改革如何落地?

·

在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重塑全球货币体系”分论坛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李波向全球政商界传达了一条关键信息:亚洲、非洲与拉美等新兴市场正借助稳定币及央行数字货币(CBDC)加速金融普惠,但“有效监管”是决定稳定币能否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致命瓶颈

稳定币时代已来,亚太区场景最能说明问题

过去24个月,从新加坡的跨境贸易结算、马尼拉的海外劳工汇款,到孟加拉的微额信贷扩展,数字支付区块链技术让数百万原本“无银行账户”的人群第一次拥有了金融身份。李波将这场变革概括为四句话:

  1. 场景出现了——进出口企业通过稳定币规避汇率波动;
  2. 成本陡降——跨境手续费从传统5%跌至不足0.5%;
  3. 普惠效应——移动钱包直接触达底层农民;
  4. 技术博弈——CBDC vs. 稳定币的竞合正在重塑货币走廊。

“私人发行与公共背书的边界越发模糊,”李波指出,“这条边界正是监管的切入口。”

监管的三大难题:国际标准为何迟迟难产?

1. 定义之困:稳定币也能变身央行货币?

当稳定币以“100%法币储备”作为背书时,其流动性已堪比主权债务,但结算却通过私有链条完成。如何界定它到底是‘私人转账工具’还是‘广义货币’? 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央行资产负债表。

2. 流动性黑洞:跨链结算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3. 司法套利:谁为跨境失灵买单?

传统银行倒闭有存款保险,稳定币若出现问题,找不到最后一道担保人。IMF正在推动“跨国监管沙盒”,却因各国法律差异陷入拉锯:如果美国发行机构破产,持有者在非洲能否获得优先受偿?

👉 IM资深从业者都在用的跨链风险自查清单!点击领取F的解决路径:渐进式监管路线图

针对上述三大难题,李波首次公开提出“三步走”:

阶段A:区域性试点(2025–2026)

阶段B:多边共识框架(2026–2027)

阶段C:全面嵌入国际货币体系(2027+)

案例速写:菲律宾海外汇款链路的“稳定币实验”

2024年底,菲律宾央行允许两家本地持牌钱包接入“PHP-稳定币”通道。数据公布后引发热议:

“如果再把智能合约审计权和代码披露义务写入法律,诸如此类的风险就会被提前锁定。”李波评价。

未来五年,稳定币监管关键词

为了让行业从业者与政策制定者直达痛点,我将李波演讲中的高频词提炼为八个可操作关键词,并给出通俗易懂解释:

  1. 储备透明:钱包链上地址=央行月度审计报告;
  2. 跨链护栏:不同区块链需锁定至少110%流动头寸;
  3. 会计归属:企业资产负债表如何处理稳定币资产;
  4. KYC/AML:对钱包地址进行持续风险打分;
  5. 汇率干预:央行是否应在稳定币偏离官方汇率1%时介入;
  6. 消费者赔偿:发行商破产基金池如何按持币比例赔付;
  7. 货币政策传导:稳定币会否削弱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效果;
  8. 技术债务:老旧链因无法更新而带来的持续治理成本。

👉 想系统梳理各司法区对“储备透明度”不同等级要求?一键直达解读

常见问题速答(FAQ)

Q1:我现在持有的USDT、USDC会被强制关停吗?
A:不会。已流通的合规稳定币会被纳入“过渡条款”,但2026年底前需要满足GLR储备披露标准即可继续流通。

Q2:CBDC会不会最终取代所有商业稳定币?
A:IMF立场是“互补而非替代”。商业稳定币在跨境场景中效率更高,CBDC更侧重国内货币政策区域。

Q3:个人用户在跨境支付时如何分辨哪家发行商符合GLR?
A:钱包客户端会显示“绿色合规标识”,点进去可查看IMF认证日期与储备覆盖率。

Q4:稳定币法规落地后,中小企业能用稳定币做出口结算吗?
A:可以,但须满足“实时汇率锁定”“链上资金路径可查”两个合规门槛,避免被银行反洗钱系统误判。

Q5:如果发行商破产,我的稳定币面值还会1:1兑付吗?
A:GLR要求发行商购买IMF保险池,可实现95%以上面值兑付。账户小于等值1000美元的部分可全额赔付。

尾声:监管的确定性才是最大红利

李波在发言结尾意味深长:“越是新技术,越不能在监管真空中狂奔。过去比特币的教训已经说明,只有监管透明与渐进式测试,才能让稳定币真正成为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桥梁,而不是下一次金融动荡的引爆点。”

对于创业者、开发者和投资者而言,提前押注合规基础设施,比炒作短期叙事更有价值。2025年只是一个起点——如何握紧这根“渐进改革”方向盘,将决定未来十年谁能真正主导全球支付新格局。